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主讲 汤宇卿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电线手机 邮箱 tyqtju 2012年2月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研讨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1总则1 0 1为维护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有序 安全 畅通及低公害 统一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的技术标准 指导工程建设 达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功能全面 技术先进 安全实用 经济合理等目的 制定本规范 1
2、0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新建 改建 扩建道路的交通设施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包括交通标志 交通标线 防护设施 交通信号灯 交通监控系统 服务设施 道路照明及变配电和管理处所及设备等内容 1 0 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依据道路性质 沿线环境以及交通流特性等进行 符合项目所在地区相关规划 道路总体设计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1 0 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中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汽车荷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 轴荷及质量限值 GB1589的相应规定 1 0 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应
3、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步设计 按照 总体设计 分期实施 的原则进行设计 与主体工程相关的基础工程 管道等应在主体工程实施时一并预留或预埋 1 0 6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规范的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2术语和符号2 1术语2 1 1路权rightofway交通参与者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 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在道路上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 2 1 2警告标志warningsign警告车辆 行人注意道路交通的标志 2 1 3禁令标志prohibitionsign禁止或限制车辆 行人交通行
5、光线从靠近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向光源返回的反射 2 1 9轮廓标delineator用以指示道路前进方向和边缘轮廓 具有逆反射性能或主动发光形式的交通安全设施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2 1 10路侧安全净区roadsideclearzone在城市道路机动车道两侧 相对平坦 无非机动车道 无人行道 无任何障碍物 可供失控车辆重新返回正常行驶路线防撞垫crashcushion独立的防护结构 在受到车辆碰撞时 通过自身的结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减轻对乘员的伤害程度 2 1 12可导向防撞垫redire
9、通管理者提供一种用于道路交通运行和管理的技术措施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2 2符号Eav 平均照度Emin 最小照度Evmin 最小垂直照度SR 环境比TI 眩光限制阈值增量UE 照度均匀度UL 亮度纵向均匀度UO 亮度总均匀度2 3代号LPD 功率密度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3交通调查3 0 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进行交通调查 3 0 2交通调查内容包括所在地区的路网现状 沿线土地利用现状 沿线环境 道路及交通状况 城市规划 路
10、网规划等 调查范围除了设计道路自身外 还应包含对设计道路有影响的周边范围 3 0 3新建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以下情况 1 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 交通发展 地形 气候气象及项目沿线 周边相关道路等级 线形 横断面布置 交通设施配置情况 3 项目周边主要道路交通特性 交通组织与管理情况 4 项目在规划道路网中的地位 功能及道路等级 5 项目预测交通量 交通组织及交通特性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3 0 4 对改建 扩建道路工程交通设施设计调查内容 除新建工程要求的资料外 还
11、应根据需要补充以下内容 1 既有道路交通设施情况 2 既有道路交通状况 3 0 5 道路交通设施改造工程 应对道路几何条件 交通量 交通组成 交通流特性 交通事故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预测交通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作为改造工程的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总体设计4 1一般规定4 1 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总体设计应符合安全 畅通 环保 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 4 1 2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总体设计应与道路主体工程设计相协调 应根据道路功能及其在城市路网中的作用 综合考虑设计 施工 维修 营运 管理以及近期与
12、远期等各种因素 准确体现道路工程主体设计的意图 4 1 3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除应保持其各自特性和相对独立外 还应相互匹配 使之成为统一 协调 完整的系统工程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2交通设施分级4 2 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按等级进行统筹规划 总体设计 4 2 2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级分为A B C D四级 A 级应设置系统完善的标志 标线 隔离和防护设施 中间带必须连续设置中央分隔防撞护栏和必需的防眩设施 桥梁 高路堤路段以及旁侧有辅路 人行道等撞击后将危及生命和结构物安全的路段必须设置路侧防撞护栏 立
13、体交叉及其周边路网应连续设置指路 禁令等标志 施划车道边缘线 分合流路段应连续设置反光突起路标 出口分流三角端应有醒目的提示和防撞设施 实施控制的匝道 应设置匝道控制信号灯 交通监控系统应按II级设置 中 长 特长隧道应按I级设置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B 级应设置完善的标志 标线和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 路段上应设置中间分隔设施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设施 桥梁与高路堤路段有坠落危险时必须设置路侧防撞护栏 立体交叉及其周边地区路网应设置指路 禁令等标志 平面交叉口必须进行交通渠化并设置交通信号灯 交通监控系统应按I
14、II级设置 特大型桥梁应按II级设置 中 长 特长隧道应按I级设置 C 级应设置完善的标志 标线和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 平交路口进口段宜设置中间分隔设施 桥梁与高路堤段有坠落危险时应设置路侧防撞护栏 平面交叉口应进行交通渠化并设置交通信号灯 交通监控系统应按III级设置 特大型桥梁应按II级设置 中 长 特长隧道应按I级设置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2 3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各等级适用范围应按表4 2 3执行 表4 2 3各等级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适用范围 D 级应设置较完善的标志 标线 桥梁与高路堤段有坠落危险时应
15、设置路侧防撞护栏 平面交叉口宜进行交通渠化并设置交通信号灯 交通监控系统应按IV级设置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3总体设计要求4 3 1 应按照主体工程的技术标准 建设规模及项目交通特性 确定交通设施的技术标准 建设规模与主要技术指标 经协调并确认后执行 4 3 2 应划定与主体工程设计之间的界面 接口等 并协调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各专业的设计界面 接口等 防止设施之间发生冲突 4 3 3 应组织各交通设施专业制定交通设施设计方案 并协调各设施间的衔接与配合 4 3 4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的道路服务水平和安全性评价结
16、论 应优化 完善设施设计方案 4 3 5 提出发生特殊交通安全或紧急事件情况下的疏散 撤离 抢险 救援等的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4设计界面4 4 1 交通标志 轮廓标 防护设施 交通信号和监控系统外场设备 照明及变配电等设施设置于道路构造物或桥梁 隧道结构上时 交通设施设计方应提供设置桩号 预留孔尺寸 结构重力 受力条件等 主体工程设计方进行构造物或桥梁 隧道结构设计时应进行预留 预埋设计 交通设施的设置及其安装由交通设施设计方设计 4 4 2 有防撞要求的防护设施设于道路构造物或桥梁 隧道结构上时 交
17、通设施设计方还应提供防撞等级 防撞设施几何尺寸与结构设计 以及结构端部刚柔防撞过渡段设计等 主体工程设计方进行道路构造物或桥梁 隧道结构设计及结构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4 3 埋设在道路路基横断面内的通信及信号系统管道 应由交通设施设计方与主体工程设计方商定 并确定管道设置位置 由交通设施设计方设计 主体工程设计方应在相关设计图中标示预留管道 人井 管箱的尺寸 位置等 并列入主体工程方设计文件 4 4 4 出租车 公交停靠站站台 人行过街设施等服务设施需列入主体工程设计的内容 由交通设施设计方提出位置
18、规模及尺寸等要求 经与主体工程设计方协调确认后 由主体工程设计方随主体工程一并设计 其他需主体工程预留位置或预埋基础 预留穿线管的服务设施由交通设施设计方设计 其中涉及预留 预埋部分的设计成果应在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时提供并同步施工 4 4 5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出入口的加 减速车道 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 应由主体工程设计方随主体工程一并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4 6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管理处所的房屋建筑及场坪等对场地与高程有特殊要求时 应事先同主体工程设计方协商 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功能设计和建筑设计图纸 由
19、主体工程设计方进行场坪设计和衔接工程设计 4 4 7 斜拉桥 悬索桥等特殊大桥设置的结构监测系统以及隧道监控 通风 消防报警系统 应集成纳入交通监控中心 由交通监控中心系统集成设计方实行系统集成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5交通标志5 1一般规定5 1 1 交通标志设计应以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关法律 法规和交通组织管理方案为依据 简明 准确地向交通参与者提供交通路权 行驶规则以及路径指示等信息 保障交通畅达和行车安全 5 1 2 交通标志与交通标线等其他管理设施传递的信息应一致 互为补充 5 1 3 交通标志不应传递与道
20、路交通无关的信息 5 1 4 隧道内的应急 消防 避险等指示标志 应采用主动发光标志或照明式标志 5 1 5 交通标志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5 2分类及设置5 2 1 交通标志按其作用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类 其中主标志包括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 指示标志 指路标志 旅游区标志 作业区标志 告示标志 辅助标志是附设在主标志下 对其进行辅助说明的标志 5 2 2 交通标志按版面内容显示方式分为静态标志和可变信息标志 5 2 3 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特点 路网设施布
21、局 道路等级 几何条件 交通状况 道路使用者需求 环境及气候等因素 2 标志的设置应优先考虑交通法规和安全要求 3 标志信息发布应明确 连续 系统 防止出现信息不足或过载的现象 重要的信息应重复发布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4 充分考虑道路使用者在动态条件下的视认性 即考虑在动态条件下发现 判读标志及采取行动所需的时间和前置距离 5 标志应设置在道路行进方向右侧或车行道上方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左侧 或左右两侧同时设置 6 标志的设置不得被桥墩 柱 树木等物体遮挡 5 3版面设计5 3 1 版面形状应符合表5 3
23、路标志的版面文字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简洁 清晰地反映道路名称 地点 路线 应使用规范汉字或并用其他文字对照形式 若并用汉字和其他文字 汉字应排在其他文字上方 3 指路标志汉字高度应符合表5 3 4的规定 表5 3 4标志版面文字规格 5 3 5 可变信息标志版面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可变信息标志分为全可变信息标志和部分可变信息标志 版面可根据交通管理要求采用文字版 图形版 文字加图形等版面形式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2 显示的警告 禁令 指示标志的图形 以及字符 形状等要求应与静态标志一致
24、文字的字体 字高 间距等应保证视认性 可参考表5 3 4执行 3 可变信息标志的颜色应符合表5 3 5的规定 表5 3 5可变信息标志的颜色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5 4材料5 4 1 标志板版面应采用逆反射材料制作 5 4 2 城市快速路 城市主干路的标志应采用一 三级反光膜 在曲线段或其他危险路段应采用二级以上反光膜 城市次干路及以下等级道路的标志应采用四级以上的反光膜 5 4 3 标志底板及支撑结构宜选用轻型材料与结构制作 并应满足强度 刚度 耐久性和抗腐蚀要求 5 4 4 可变信息标志板应根据标志的类型
25、显示内容 控制方式 环保节能 经济性等要求 选择显示方式及材料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5 5支撑方式与结构设计5 5 1 根据标志传递的信息重要程度 版面尺寸 交通量 车道数 设计风速 路侧条件及悬挂位置等要求 标志板可采用柱式 悬臂式 门架式或附着式等支撑方式 5 5 2 标志支撑结构设计应按标志支撑方式 板面尺寸分类归并 对其上部结构 立柱 横梁及其连接等进行设计 并分别验算其双赢彩票 双赢彩票网站强度和变形 对其下部结构进行强度 抗倾覆和抗滑动等设计验算 并进行基底应力验算 5 5 3 风荷载计算中设计风速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
26、采用标志所在地区距离平坦空旷地面10m高 50a 遇10min的计算平均最大风速 2 缺乏风速观测资料时 设计风速可按 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 及全国各气象台站的基本风速和风压值的有关数据 并经实地调查核实后采用 但不得小于22m s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5 5 4 标志板与支撑结构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安装方便 板面平整 维护简便 6交通标线 标线应符合道路使用的功能要求 为道路使用者提供明确的行驶范围 路权与指引信息 6 1 2 标线可与标志配合使用 也可单独使用 6 1 3 标线、识别与辨认 并符合白天 雨天 夜间视认性规定的要求 城市快速路 主干路应设置反光交通标线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6 2标线 一般路段的交通标线 城市道路双向行驶机动车时 对向行驶的车道间应划黄色对向车行道分界线 同向行驶的车道间应划白色车行道分界线 城市快速路应在机动车道的外侧边缘 路缘带内侧 划车行道边缘线 其它等级道路在机动车道的外侧边缘 路缘带内侧 宜划车行道边缘线 机非分离行驶的路段当无实物隔离时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界应划车行道边缘线、线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等级 行人横穿需求 交通安全等因素确定 5 标线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 设计速度和路面宽度确定 如表6 2 1所示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6 2 2 特殊路段的交通标线 视距受竖曲线或平曲线 桥梁 隧道等限制的路段 应设禁止跨越车行道分界线 在车道数缩减或增加的路段应设置车行道宽度渐变段标线 在靠车道变化一侧的渐变段起点前 可配合设置窄路标志或车道变化标志 表6 2 1标线宽度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
29、cfacility 3 在需要指示车辆行驶限制要求的车道内 可设置路面文字标记 路面文字标记 其高度 宽度 纵向间距按表6 2 2的规定选取 文字书写顺序按行车方向由近至远 表6 2 2文字标记尺寸和纵向间距 尺寸单位 cm 6 2 3 平面及立体交叉交通标线 平面交叉口标线 包括车行道中心线 人行横道线 停止线 导向箭头 禁止跨越车行道分界线等 应根据交叉口形状 交通量 车行道宽度 转弯车辆的比率及交通组织等情况合理设置 2 左弯待转区线应在设有左转弯专用信号及辟有左转专用车道时使用 左弯待转区不得妨碍对向直行车辆的正常行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
30、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3 在平面交叉口过大 不规则以及交通组织复杂等情况下 车辆寻找出口车道困难时 应设置路口导向线 辅助车辆行驶和转向 4 过宽 不规则或行驶条件比较复杂的交叉路口 立体交叉的匝道口或其他特殊地点 应设置导流线 导流线应根据交叉路口的地形和交通流量 流向情况进行设计 5 立体交叉的分 合流段应设置出入口标线及导向箭头 出入口导向箭头的设置尺寸和重复设置次数 按表6 2 3规定选取 进口车道转向排序不规则的路口 宜增加导向箭头的重复设置次数 表6 2 3导向箭头的尺寸和重复设置次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
31、nroadtrafficfacility 6 3材料6 3 1 材料性能要求耐久 耐磨耗 耐腐蚀 与路面粘结力强 并具有较好的辨别性和防滑性 6 3 2 城市快速路 主干路应采用反光标线 白色反光标线涂料的亮度因数应大于等于0 35 初始逆反射系数应大于等于150mcd kx 1 m 2 黄色反光标线涂料的亮度因数应大于等于0 27 初始逆反射系数应大于等于100mcd kx 1 m 2 6 3 3 标线应采用环保材料 不应对周围环境及施工人员产生污染与危害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6 4轮廓标6 4 1 轮廓标的
32、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城市快速路主路 以及立交出入口匝道等车行道两侧 应连续设置轮廓标 2 在小半径弯道 连续转弯 视距不良等事故易发地段 应设置轮廓标 3 设中央物理隔离的道路 按行车方向 配置白色反射体的轮廓标应安装在道路右侧 配置黄色反射体的轮廓标应安装在道路左侧 无中央物理隔离的道路 按行车方向左右两侧的轮廓标均为白色 4 轮廓标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6 4 2轮廓标设置要求如下 1 轮廓标在直线的规定选取 道路宽度发生变
33、化的路段及其它危险路段 可适当加密轮廓标的间距 7防护设施7 1一般规定7 1 1 防护设施应采用环保材料 便于安装 易于维修 7 1 2 防护设施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 且不应侵入停车视距范围内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1 3 不能提供足够路侧安全净距的快速路路侧 必须设置防撞护栏 当路基整体式断面中间带宽度小于或等于12m时 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必须连续设置防撞护栏 7 1 4 防护设施宜简洁大方 与道路 桥梁和周围建筑的设计风格统一协调 7 2防撞护栏7 2 1防撞护栏等级分为五级 各等级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4、7 2 1的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2 2 在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线形 设计速度 运行速度 交通量和车辆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 当需要采用的护栏碰撞能量低于70kJ时 护栏可确定特殊的碰撞条件并进行设计 当需要采用的护栏碰撞能量高于520kJ时 护栏应确定特殊的碰撞条件并进行设计 表7 2 1护栏防撞等级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2 3 城市道路可采用刚性或半刚性或柔性护栏 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撞等级和结构形式 7 2
35、4 路侧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快速路路侧护栏的防撞等级应符合表7 2 4 1的规定 表7 2 4 1快速路路侧护栏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2 主干路的路侧宜设置防撞护栏 主干路路侧护栏的防撞等级应符合表7 2 4 2的规定 表7 2 4 2主干路路侧护栏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 3 次干路 支路的路侧一般不设置路侧护栏 当车辆越出路外可能发生严重事故或严重二次事故的路段 宜设置防撞护栏 次干路和支路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撞等级参照主干路设置 4 邻近干线铁路 水库 油库 电站等需要特殊防护的路段 应
36、对防撞护栏进行特殊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2 5 中央分隔带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快速路中央分隔带护栏的防撞等级应符合表7 2 5 1的规定 表7 2 5 1快速路中央分隔带护栏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 2 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 h的主干路中央分隔带宜设置防撞护栏 主干路中央分隔带护栏的防撞等级应符合表7 2 5 2的规定 表7 2 5 2主干路中央分隔带护栏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2 6 活动
37、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开口处 应设置活动护栏 2 活动护栏的防撞等级宜与其所在路段中央分隔带护栏的防撞等级一致 3 活动护栏应与中央分隔带护栏衔接 并在衔接处作安全性处理 7 2 7 桥梁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供机动车行驶的桥梁外侧应设置防撞护栏 桥侧护栏宜设置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两侧分车带上 双幅式桥梁中央分隔带护栏与桥侧护栏的防撞等级相同 单幅式桥梁中央分隔带护栏的设置参照路基段中央分隔带护栏设置原则设计 2 城市道路桥涵护栏的防撞等级应符合表7 2 7的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
38、acility 3 次干路 支路的桥梁护栏参照设计速度为40km h的主干路设置 4 邻近或跨越干线铁路 水库 油库 电站等需要特殊防护的路段 桥梁护栏应确定合理的碰撞条件并进行特殊设计 5 快速路与主干路的小桥 涵洞 通道应设置与路基段形式相同的防撞护栏 表7 2 7桥梁护栏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2 8 防撞护栏的起 讫点端部应作安全性处理 7 2 9 不同结构形式或不同刚度防撞护栏的衔接处 应设置过渡段 使护栏的刚度逐渐过渡 并形成一个整体 7 3防撞垫7 3 1 防撞垫等级分为三级
39、各级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 3 1规定 表7 3 1防撞垫防撞等级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续上表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3 2 快速路主线分流端 匝道出口的护栏端部应设置防撞垫 主干路主线分流端 中央分隔带护栏端部 匝道出口的护栏端部宜设置防撞垫 7 3 3 快速路与主干路的路侧构造物前端 收费岛前端宜设置防撞垫 7 3 4 防撞垫的防撞等级应符合表7 3 4的规定 表7 3 4防撞垫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40、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4限界结构防撞设施7 4 1 在行驶中的车辆容易越出行驶限界 撞击到桥梁墩柱结构 主梁结构 隧道洞口的入口两侧和顶部结构 交通标志支撑结构等限界结构处应设置限界结构防撞设施 7 4 2 道路的正面限界结构防撞可在路前方设置防撞垫 防撞岛 防撞墩及加强墩柱结构抗撞等防撞设施 侧面限界结构防撞可在路侧设置并加强防撞护栏 顶面限界结构防撞可采取设置防撞结构和警告 限界标志措施等 7 4 3 路侧设置组合式或混凝土墙式防撞护栏的 当下穿道路不能满足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 CJJ11 93第8 1 4条第 1 款 并且限界结
41、构自身能够满足防撞要求 可以采取与限界结构组合形成整体限界结构防撞 且迎撞面的截面形状与原防撞护拦一致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4 4 路侧设置波形梁防撞护栏的 当其变形不能够达到保护两侧限界结构的要求时 应加密护栏立柱的柱间距或采用不低于公路SB级防撞护栏设施 7 4 5 道路侧面没有设置防撞护栏的限界结构 正迎撞面宜设置防撞垫 防撞岛 防撞墩等结构防撞型式 7 4 6 顶面限界防撞可采取主体结构防撞设施 附属保护防撞设施和设置警告标志 限界标志等措施 7 4 7 限界结构防撞设施设计应按照安全 经济 耐用
42、便于维修的原则 并做到外观简洁 同时设置警示标记 且与道路 桥梁和周围城市景观 建筑的设计风格统一协调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5人行护栏7 5 1 下列位置应设置人行护栏 1 人行道与一侧地面存在高差 有行人跌落危险的 应设人行护栏 2 桥梁的人行道外侧 应设置人行护栏 3 车站 码头 人行天桥和地道的出入口 商业中心等人流汇聚区的车道边 应设置人行护栏 4 交叉口人行道边及其它需要防止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路边 宜设置人行护栏 但在人行横道处应断开 5 在非全封闭路段天桥和地道的梯道口附近无公共交通停靠站时宜在
43、道路两侧设人行护栏 护栏的长度宜大于200m 天桥和地道的梯道口附近有公共交通停靠站时 宜在路中设分隔栏杆 分隔栏杆的净高不宜低于1 10m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5 2 人行护栏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人行护栏的净高不宜低于1 10m 并不得低于0 9m 有跌落危险处的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 11m 当栏杆结合花盆设置时 必须有防止花盆坠落的措施 2 人行护栏不宜采用有蹬踏面的结构 3 人行护栏应以坚固 耐久的材料制作 有跌落危险或一侧有快速机动车通行的人行护栏的结构验算竖向活荷载不应小于1 2k
44、N m 水平向外活荷载不应小于1kN m 两者不同时作用 桥梁 人行天桥上的人行护栏的结构验算活荷载应满足桥梁和人行天桥的有关规范规定 4 人行护栏的样式应与桥梁 道路 周围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5 人行护栏的结构形式应便于安装 易于维修 材料应环保 6 机动车道两侧的人行护栏上不应安装广告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6分隔设施7 6 1 下列位置应设置分隔设施 1 双向六车道及以上的道路 当无中央分隔带且不设防撞护栏时应在中间带设分隔栏杆 栏杆净高不宜低于1 10m 在有行人穿行的断口处 应逐渐降低护栏高度 且不高
45、于0 7m 降低后的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 断口处应设置分隔柱 2 双向四车道及以上的道路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为一幅路设计 应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栏杆 3 非机动车流量达到饱和或机动车有随意在路边停车现象时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为一幅路断面 宜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栏杆 4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为共板断面 路口功能区范围宜设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隔栏杆 在路口设置时 应避免设置分隔栏杆后妨碍转弯和掉头车辆的行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5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为共板断面 应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
46、间设置分隔栏杆 6 非机动车道高于边侧地面有跌落危险时 应在非机动车道边侧设置分隔栏杆 7 人行道和绿地之间可根据情况设置分隔栏杆 8 人行道和停车场 设施带之间 需要进行功能分区的位置可设置分隔栏杆 9 交叉路口人行道边缘 行人汇聚点的边缘可设置分隔柱 7 6 2 分隔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分隔设施的高度应根据需要确定 分隔柱的间距宜为1 3 1 5m 2 分隔设施的结构应坚固耐用 便于安装 易于维修 宜为组装式 3 分隔设施的颜色宜醒目 没有照明设施的地方 分隔设施表面应能反光 4 分隔栏杆在符合设置的路段应连续设置 不应留有断口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
47、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7隔离栅和防落物网7 7 1 城市快速路主路及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 h的匝道两侧应设置隔离栅 但下列情况可不设置隔离栅 1 路侧有水渠 池塘 河湖 山体等天然屏障时 2 路基边坡或挡土墙直立坡度大于2 1的路段且道路与相邻地面高度差大于1 8m的 7 7 2 行人通行的桥梁跨越轨道交通线 铁路干线km h的道路时 人行道外侧应设置防落物网 设置范围应为跨越道路的宽度并向两侧各延长10m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7 3 隔离栅
48、和防落物网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隔离栅的设置高度距地面不应低于1 8m 2 防落物网的设置高度距地面不应低于2 0m 3 隔离栅和防落物网的网眼应不大于50mmx100mm 4 隔离栅应与桥梁结构 挡土墙构筑物或山体等连接形成闭合系统 出入口等位置不能形成围合的 应在隔离栅端头处设置禁止行人通行的禁令标志 且应在相对应的中央隔离带设置隔离栅 连续长度宜大于100m 7 8防眩设施7 8 1 城市快速路中央分隔带应设防眩设施 但分隔带宽度大于9m或双向路面高差大于2m的可不设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8 2
49、防眩设施的设计应满足下列一般规定 1 防眩设施可按道路的气候条件 景观条件 遮光要求选用植物防眩 防眩板 防眩网等形式 2 防眩板的设计应按部分遮光原理进行 直线cm 7 8 3 防眩设施的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 防眩板和防眩网的结构应方便安装和维护 2 防眩设施的高度 结构形式 设置位置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的长度宜为50m 3 应避免在防眩设施之间留有断口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7 9声屏障
50、7 9 1 根据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 进行声环境评价的结果 不符合标准的路段 采取其它降噪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 应设置声屏障 7 9 2 应根据道路与防护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 周围的地形地貌 选择最佳的声屏障设置位置 7 9 3 声屏障的结构设计除应符合 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 HJ T90 的规定外 还应满足结构自重及风荷载的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roadtrafficfacility 8交通信号灯8 1一般规定8 1 1 交通信号灯应能被道路使用者清晰 准确地识别 应能保障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 8 1 2 交通信号灯的配置应与道路交通组
注意事项本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研讨.ppt)为本站会员(3399888)主动上传,一课资料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一课资料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 2024 双赢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005013号